欢迎访问新疆喀什保险官方网站!

焦点图片

监管动态

保险声誉亟待提升

首页    诚信建设    保险声誉亟待提升
创建时间:2011-11-09 00:00

保险声誉亟待提升

时间:2011-10-12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李新建
      最近正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又一次狠狠刺痛了保险业日渐麻痹的神经。男主人公因“竟沦落到卖保险啦”(剧中语),而备受女方家长的鄙视和讽刺。不经意间,一个行业的尊严,就像阿Q头上的癞疮疤,又被人信手拈来嘲讽了一把。在观众快意的共鸣中,作为业内人,我只感到莫名的悲哀。

      曾听一位保险公司部门老总抱怨,自从干上保险以后,就再没有与亲朋联系过,深恐别人知道自己在保险公司工作,尽管现在的职级和收入比原先在银行“进步”了许多。这不禁使我想起《新概念英语》中阿尔弗雷德的双重生活,主人公宁可失去一半的收入,也要一份“白领”的工作,不为别的,只为让人们称呼一声“密斯特”。

      令人同情和理解的阿尔弗雷德,令人痛惜和困惑的国内保险业!

      记得曾几何时,作为经济核心之一的保险从业人员,也与银行的工作人员一样,被社会视为金融工作者,受到过尊敬,甚至羡慕。而今却“沦落”至此境地,叹息之余,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有位老者曾经说过,保险业发展到今天,不要抱怨市场竞争的残酷,不要抱怨业务发展的压力,不要抱怨外部环境的恶劣,不要抱怨监管资源的不足,更不要抱怨社会舆论的苛刻和消费者的无知。人无信不立,以最大诚信为基本原则的保险业,却因失信而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惩罚,真正是种因得果,报应不爽。

      可以相信,原因已经找了很多,措施已经采取了很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已经很多。可“骗子”的称号就像宋江脸上的刺字,依然在保险人的脸上时隐时现。坊间流传的“一人干保险,全家不要脸”的段子,成为保险从业者自我调侃的尴尬,似乎已不能刺痛保险人的神经,警醒保险人的头脑。全行业失语。看看几百万从业者辛勤付出的巨大努力,对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再看看社会舆论的巨大落差,我们不能再沉默,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保险业的声誉风险已积累到了高危状态!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妄自菲薄。

      其实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监会就加强了行业声誉风险的研究。针对市场上反映的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有关部门就提出了保险业“声誉风险”的概念和应对的措施,并在近几年的监管实践中不断体现和强化。但积重难返,沉疴难愈,成效不容乐观。时至今日,保监会领导层也发出了“良好的声誉是保险业安身立命之本”的呼声,第一次从行业风险的高度,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问题,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不知是否振聋发聩,但足以令业内人警醒。

      古人讲,知耻而后勇。但愿那些拿着高薪的保险公司高管们能勇敢地扯下保费收入这块遮羞布,不论是后知后觉也好,还是痛定思痛也罢,真正做回保险人的本色。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中国保险业的征途还漫长而坎坷,每一个从业者都要在这求索中,自觉承担起义务宣传员的工作,做一回保险知识的启蒙者,爱心传播的布道者,保险声誉的建设者。

     当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的信息,透明的程序,是获得公信力的最有效途径。一家公司如此,一个行业亦如此。企业如此,政府亦如此。声誉风险之所以被称为“最令人畏惧”的风险,原因也是如此。对监管者来说,公司所谓的商业秘密并不比被保险人的个人信息更重要,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利益。所谓的“行业利益”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假概念”。从宗旨意识讲,监管者没有自己的利益,一切以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心经》讲,“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私者无畏,监管者永远是这个市场的守夜人。

      作为保险经营者,类似“同仁医院”的案件并不新鲜,只是程度或轻或重而已。保险业被社会诟病,也并不是中国特色,美国早就经历过了。但正如面对流感,人人都也有可能遭遇,有的人治好了,有的人没治好,死了。但愿声誉风险不是中国保险业的致命一“疾”。

      让我们一起,提升保险声誉!